【五年答卷】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8日
编辑:董治安
来源: 必赢766net手机版教务处
浏览量:

 

导语:

自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团结带领全体我院师生,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善谋敢为、真抓实干,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实现了从新建本科院校到新型大学的转变,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近期,学校将推出“五年答卷”系列专题,总结回顾五年多来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和主要成效,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坚定信心、笃定目标、团结奋斗,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新征程上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和建校80周年华诞。

 

 

五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专业内涵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势特色示范引领,专业建设稳步提升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自身条件和优势,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增本科专业9个,其中6个为工科专业,理工学科基础进一步增强。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5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等11个专业成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成为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2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二级专业认证,英语专业完成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工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音韵学入门》等13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覆盖一流课程五大类型;《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2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教学团队共7名教师被认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大大提升了课程育人示范作用。现有学科涵盖教育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大食品、大材料、大旅游、大信息、大教育等5大专业集群,初步构建了以应用学科为主、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深化产教科教融合,教学改革不断推进

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围绕地方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建成康养旅游、碳酸钙、装配式建筑3个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制定碳酸钙、装配式建筑等行业地方标准15个。与平桂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平桂校区)。与东莞理工学院签署结对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科教融合等领域的合作。对标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四新”人才培养需求,以项目实施为抓手,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和实践,获批2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自治区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其中,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加大教学平台和教改项目建设力度,新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平台12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14个。依托校企合作,出版《4G工程实训》《Android应用开发》《网站前端技术案例教程》《粉体工程》等实践应用型教材。建成智慧共享实验室、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一批,新增自治区级教改研究课题立项115项,荣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深化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在多年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聚焦·三协同”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我院模式,即聚焦人才培养合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聚焦内生发展动力,校地融合,协同创新;聚焦创新创业能力,专创融合,协同发展,有力破解了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资源约束等难题,人才培养和内涵发展成效显著,该项成果获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等次。学生获得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25铜在内的国家级赛事奖项614项,其中《扶瑶织梦》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并获得此届大赛唯一一个社区治理奖,学校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先进集体奖,实现金奖、单项奖和集体奖的突破。学校获批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两次进入《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300强,入选2017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100强,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生源质量整体稳步提升,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6年被授予“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

未来五年,学校将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