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2023年广西新工科教育论坛在我校西校区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报告厅召开,来自北京邮电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就共同推进广西新工科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学校领导王源平、吴郭泉、朱其现、凌永发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副校长朱其现主持。
|
赵崇致辞 |
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赵崇致辞。他表示,新工科建设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对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中国应答、中国方案”,希望大家借此机会,深入探讨广西新工科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打造“广西方案”,凝炼“广西特色”,助力工业强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助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
潘开林致辞 |
广西新工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潘开林教授致辞。他表示,此次论坛的召开,为各高校深化新工科建设提供经验交流和知识融合合作的机会,有助于协调区内外各方资源力量,持续发力,共同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
王源平致辞 |
王源平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聚焦新工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总结和展示广西各高校新工科教育成果,研讨广西新工科教育的重点难点,是进一步推动广西新工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举措。我校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入推进新工科教育。希望各位专家倾囊相授,对我校新工科教育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广西新工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先后作了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
|
张平作线上主旨报告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张平教授以线上方式作《重新感悟传统智慧,探索工科教育新道路》主旨报告。他通过“传统工科认知方式”与“新工科工程认知”比较,指出了新工科“边学边做,知行合一”的优越性,并提出以工程实践创新主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方向进行变革,汲取古人智慧,探索墨子发现的“瓮听术”,创新通信系统,发展“墨工学”,加快建设“墨工学”,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新工科教育之路。
|
邓成作主旨报告 |
教育部普通高校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邓成教授作《智能教育视域下的新工科建设与实践》主旨报告。他从理顺体制机制、明确统筹机构、推进探索布局三个方面阐述了规划布局新体系,从把握工程认证的“主”线,量好工程问题等高度,定好通专结合、工程素养等宽度,守好内部评价机制的底线四个方面阐述规划布局新理念。
|
吕志伟作主旨报告 |
河北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原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吕志伟教授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专业建设》主旨报告。他阐述了高等教育创新与我国新工科建设,提出要培养符合四个维度要求、一个程度要求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新工科人才;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教学,按照专业认证的体系构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体系,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
|
潘开林作主旨报告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潘开林教授作《综改赋能、认证牵引、回归工程——地方大学新工科桂电探索》主旨报告。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认证为牵引探索地方大学新工科教育的新工科模式的经验做法和成效。
|
陶松作主旨报告 |
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陶松作《新工科与智慧学习工场》主旨报告。他认为,新工科是国家和广西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支撑,新工科教育要聚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强化“互联网+”教育模式,注重国际化发展,建立集创新、设计和实践为一体的多学科体系。
我校党委常委凌永发,桂林旅游学院休闲与健康学院院长何志贵,河池学院人工智能与制造学院副院长宋华宁,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安永辉,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海翔,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莫秋云先后作了专题报告。
|
论坛现场 |
凌永发致闭幕辞。他表示,此次论坛聚集了众多专家、企业家,从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高度,对当前新工科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真知灼见,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思想盛宴。区内高校领导专家向我们展示了各自学校新工科建设取得的成果并分享了经验,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各高校今后多交流、多沟通、多分享,为推动广西新工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共同努力。
|
专家证书颁发仪式 |
期间,举行了必赢766net手机版人工智能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家委员会专家证书颁发仪式,邓成、赵中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受聘为高校委员,陶松、王传(广西昊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受聘为企业委员,王源平、吴郭泉为其颁发证书。
本次论坛由广西新工科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必赢766net手机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承办。来自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师范大学、⼴西科技⼤学、北部湾⼤学、必赢766net手机版、东莞理⼯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250多名教师以及企业代表参加论坛。